产品中心

  • 津门乞讨群落内幕大揭底(组图)

ballbet贝博bb登录:津门乞讨群落内幕大揭底(组图)

发布时间:2023-08-24 20:30:35 来源:ballbet贝博BB登录狼堡 作者:ballbet贝博bb的狼堡
  • 产品描述:
  •   乞丐俗称叫花子。这种特殊“职业”在历史上起于何年何月,现已经无从考证。在金庸的笔下,丐帮可是江湖上第一大的帮会。自从国务院废除旧的收容管理条例后,慢慢的变多的行乞者涌上了街头。这些行乞的人一改过去那种衣衫褴褛、浑身异味、蓬头垢面的乞讨形象,更多地采取了死缠滥打、围追讨要、拍窗敲门、坐地乞怜等形式
  • 在线订购

  乞丐俗称叫花子。这种特殊“职业”在历史上起于何年何月,现已经无从考证。在金庸的笔下,丐帮可是江湖上第一大的帮会。自从国务院废除旧的收容管理条例后,慢慢的变多的行乞者涌上了街头。这些行乞的人一改过去那种衣衫褴褛、浑身异味、蓬头垢面的乞讨形象,更多地采取了死缠滥打、围追讨要、拍窗敲门、坐地乞怜等形式。如今,行乞方式又花样翻新了,行乞者成了“演员”,他们编出了“卖身葬父”“失学求助”“孩子重病”等一系列剧目,骗取人们的爱心。

  那么,这些特殊的群体来自何处?他们为何需要行乞?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?雷霆暗访小组通过一个多月的追踪调查,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了探秘。

  调查时间:11月1日-11月5日地点:佟楼麦当劳前调查对象:来自山东的乞丐

  现在我每天能攒十块八块,好的时候能攒上二十多块钱,等攒到上千块,我就将钱捐给寺庙。”在佟楼麦当劳前,一个在那里行乞了一年多的残疾乞丐张某对暗访小组说。他用一本佛经当道具,再加上一个塑料袋、一个铁盒子、几张报纸,这就是他的全副行乞装备了。“他在这里行乞一年多了,每天早上8时来,下午6时多就走了。”在此负责看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
  残疾乞丐张某,山东人,今年39岁。他告诉暗访小组,他年轻的时候,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到处打工,因为干建筑活,摔断了自己的双腿,所以就开始乞讨了。家里有父母还有一个妹妹,因为家里比较贫穷所以到今天都没有娶到媳妇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家乡的几个人带他走上了乞讨的道路,后来他虔诚向佛。每天他在此乞讨要钱为的是捐助寺庙。

  张某的说法是否属实呢?暗访小组暗中跟随该人进行了几天的乞讨生活,发现他不过是在打着修庙的借口为自己捞钱而已。11月1日到11月5日连续几天,张某行乞都很有规律。每天8点来到佟楼麦当劳餐厅前,总是手拿一本佛经乞讨,先念念有词地讲一套一心向善的道理。晚上7点多钟,他准时离开,不知道去向。5日傍晚19点,暗访小组再次悄悄地跟着张某离开麦当劳。只见张某一边拖着残疾的双腿,慢慢地向前走着,可眼神却很警觉。当他走到友谊路时,暗访小组惊奇地发现,原来走路瘸的很厉害的张某腿脚利索起来,飞快地向乐园方向走去。张某来到乐园以后,很熟悉地走了进去。在乐园内转了一圈后,很快又走了出来拐进一家小饭店。进了饭店,他开始点起了饭菜,原认为能看到该人在此吃饭的场景。却没想到他却打了包。

  出门后,他又失去了踪影。小饭店的经营者孙女士告诉暗访小组,该人点了一份鱼香肉丝、一份白菜炖肉、一份拌猪耳朵和两盒米饭还有一瓶白酒,花了46元钱。孙女士还表示,他每天都在此订饭,然后打包带走,从来不在店里吃,每顿饭都在30元到50元左右。乐园附近住的一个知情人告诉暗访小组,他们都住在乐园附近的一个出租房内,一共有七八个人,均来自山东。平时他们都很晚回来,每天早上一早就离开,他曾经在大悲院附近看到过他们在那里乞讨。

  调查显示:此类乞丐都有谋生能力,因种种原因入“行”后,觉得“乞讨饭”更易吃,遂以此为职业。他们会以各种面目示人,如寒暑假扮没钱上学的学生,过年前扮丢钱的旅客,平时还有人扮“孝子”。

  调查时间:11月8日-11月13日地点:河北区大悲院附近调查对象:来自河南的乞丐

  大悲院前的广场上,散布着二三十个乞丐。和丐帮弟子混熟以后,暗访小组了解到,他们当中有一名姓黄的老乞丐来自河南,无儿无女,今年60岁。3年前,她来津乞讨度日,一直居无定所。去年,她在大悲院前的建筑工地旁用雨布和砖块搭起了一个一米多高、三四平方米大小的临时住所。在这个只能爬进去的临时住所,暗访小组探头进去,看到,用砖块搭起的床上铺着两床破棉被,放着几件衣服。床边有一些碗筷和一只水杯,住处外有一个蓝色的热水瓶和一些拾来的垃圾,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。

  据黄某讲,她通常在早晨8时起床,起床后便到附近的早点摊买回一个馒头,回到住处后就水吃掉。由于最近一段时间是大悲院的淡季,香客来的不多,她等到9点香客和行人多起来的时候,才拿着铁盆出来乞讨。黄某年迈体弱,较好的行乞地段往往都被其他乞丐占据了,她不得不躲在角落里乞讨。到下午香客和行人散尽时,黄某的铁盆中只有8元2角钱。中午,黄某没有讨到食物,她也没舍得花钱买东西吃,只好忍饥挨饿。

  晚上7时,天早已暗了下来,黄某才独自到附近的面摊上,花2元钱买了一碗拉面充饥。吃过晚饭,黄某开始在附近的小区和街道上拾废品,但她只拾到了几个塑料袋和纯净水瓶带回住地。据黄某说,她一年可以讨到3000多元,仅能维持生活。不过,黄某表示,这样的生活她还得继续下去。

  调查显示:此类人员约占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/5,属于无自主生活能力的群体,此类人的行乞地点通常较为固定,多以摆地摊的方式向路人乞讨。

  调查时间:11月13日-11月30日地点:河北区中山路调查对象:来自安徽的乞丐

  11月13日下午1时,中山路边,一名自称谭红的少女,身着脏兮兮的学生服跪地乞讨。少女面前的一张白纸上写着:“妈妈患重病花了5万多元,人去财空。爸爸开车,不幸遭遇车祸……爷爷整日以泪洗面。谭红无奈之下来到贵地,乞讨学费……”

  为了解少女真实的生存状态,暗访小组暗中跟踪。11月14日上午8时,暗访小组再次来到中山路,看到该少女已在路边的人行道中行乞。下午3时许,少女起身收起求助书放进背后的书包,揉搓了一会儿膝盖,一瘸一拐地横穿过马路,走进了附近的厕所。20分钟后她换了一套干净的衣服走出厕所,穿过小区,来到大路上,乘坐27路公交车。一路暗访小组也迅速挤进了这辆公交车,另一路暗访小组则迅速打车随行。住处恶劣饭食粗陋

  下午4时40分,少女在27路终点站宜兴埠镇下车,慢悠悠地又走了15分钟后,拐进一间出租屋。暗访小组紧跟着走进少女居住的出租屋。少女愣了一下,目光警惕起来。一股霉味扑面而来,潮湿的地面上散落着方便面袋、破旧的衣服和鞋子。房间里拉起一根铁丝,上面挂着几件脏兮兮的学生装。出租房不足8平方米,一排通铺离地不到30厘米,通铺上有4床破旧肮脏的棉被。据邻居介绍,这里混住着3男2女,他们的年龄均在14岁至16岁之间,是安徽人。

  不够定额将受责打邻居高先生告诉暗访小组,这5名少年均来自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,两人来自瓦店镇,另外4人来自黄大乡,其中有两人是姐弟。“他们由一名姓韩的‘丐头’操控,在本市滨江道、大胡同、复康路、王顶堤立交桥等地乞讨。”高先生说。

  “‘丐头’韩某来自安徽省临泉县黄大乡小韦庄,这5名少年都由他操控,每天乞讨来的钱必须上交。韩某每天给他们定下100元钱的乞讨指标,完成了能提前回家,没有完成的必须加班加点,直至完成为止,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一顿暴打。”高先生说。“你见过他们挨打吗?”暗访小组问。“天天晚上打,我们在屋里躺着都听得见孩子们哭。”在“丐头”的高压下,这些少年不得不拼命地乞讨。为完成每天的指标,孩子们早晨6点钟就起床,穿上学生服分乘公交车到“丐头”指定的本市繁华地段乞讨。

  “丐头”不负责提供饮食,这一些孩子每天只吃早晚两餐,一般是靠方便面和面包充饥。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挨打,他们每天跪地行乞超过10小时。一位小乞丐表示,“丐头”非常小气,他们一个多月没有吃过鱼肉了。

  “丐头”对乞儿们舍不得花一分钱,可是自己却三天一小宴,五天一大宴。他一天的工作除了安排乞儿们出工,就是晚上定时来收钱。

  调查显示:这些小乞丐的平均岁数为12-16岁,全部来自安徽省,都居住在宜兴埠镇的出租房内。这类乞丐手持饭盆,主要以磕头、买唱、跟随、拉衣脚等形式,向路人和游客行乞。

  调查时间:12月1日-12月5日地点:河西区大沽南路调查对象:来自甘肃的乞丐

  走在繁华街道,你都能看到一帮外地妇女怀抱着几个月的婴儿,在交通要道和繁华路段穿梭。她们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“上班”,带着一个幼儿,口里不停地念叨“可怜可怜我吧!”幼儿们无奈和企盼的眼神,博得路人的同情,于是纷纷慷慨解囊。待到夜色昏暗时,携子行乞的妇女们又悄悄地聚集在一起,说笑着走回居住地。

  同样的情景,在东站、中环线、海光寺、狮子林大街等闹市区随处可见。对这些扎根天津的乞讨“娘子军”,许多人认为,她们影响了城市的形象,而携带幼儿讨钱的行为,令人难以理解。为了解开这帮妇女们的生存之谜,暗访小组决定摸清她们的行踪。

  在大沽南路和中环线交口,常年驻扎着两名扎红头巾的“娘子军”,分别抱着一名不满周岁的婴儿,不管严寒酷暑,她们天天都会按时在此行乞。12月1日上午8时开始,暗访小组对这伙以乞讨为生的“娘子军”进行了跟踪暗访。

  通常,两名妇女分两路,在中环线与大沽南路交口处抱着婴儿行乞。中午12时,两名妇女在家乐店前的路边碰头就餐,她们拿出准备好的馒头和水,坐在路边吃起来。她们边吃边聊起了家常。

  半个小时后,两人各自回到行乞地点,又开始“工作”。当暗访小组拿出10元钱递给一名乞讨者时,她笑得很开心,还拍了拍背上的孩子。下午5时,随着上下班人车流的增大,“娘子军”更忙碌了。

  晚上6时,天已完全暗下来,分布在附近的“娘子军”开始向此地集合。40分钟后,聚集到此的乞讨者有7名妇女和7个幼儿。20分钟后,浩浩荡荡的“娘子军”带着各自的孩子坐上46路公交车,暗访小组迅速地跟上了车。市民张先生说,他每天下班坐公交车经常遇到这拨行乞的妇女。

  7时45分,“娘子军”在天山路站下车,暗访小组一路跟踪,15分钟后她们走进东丽区阳台村的一片临建房内。据了解,这片临建房居住着60多名外地人,全来自甘肃,租住者多为一家3口,举家在津。这里每个房间都在六七平方米左右,床铺全是用工地的砖块搭建的。每间房的月租金是100元。

  在一间出租屋内,暗访小组找到了在中环线和大沽南路交口乞讨的两名妇女,一人正在给孩子喂奶,另一人则坐在床铺上哄孩子。房间里还有两名中年男子。

  经了解,这间六七平方米、无任何取暖设施的简陋出租屋,由这两家人一起租住。他们是亲戚。两名男子在附近的一个工地上做建筑工,月收入均在1000元左右。一名男子表示,妻子带着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,没法找工作,为了贴补家用,只好同意妻子带着6个月大的孩子上街乞讨。

  在此处居住的甘肃人来自同一个地方,他们没什么文化,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来津打工的。他们甘肃的家在山沟里,家里只有1亩多地,每年打的粮食都不够吃,为了生活和孩子以后的学费,只好外出打工。

  一名乞讨女说:“我们没有文化,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。乞讨最简单了,只好靠它赚钱了。可现在,真假乞讨让人难辨,我一天也要不了几个钱。”

  据知情者称,这些行乞者很有规律,每年都是冬春时节结伙来天津乞讨,男女老少都有,基本上是一个村的,据说是农闲时节来挣“零花钱”,到了农忙时节,青壮年就回去干农活了,留下少数年老的还在乞讨。

  调查显示:这些人是甘肃岷县人,年龄在18岁-50岁之间,他们都在东丽一带合租房屋。

  这些乞讨团伙的组织十分严密,有着许多不成文的行规。如“丐头”负责编造乞儿的乞讨身份、骗人的理由以及置办道具(如纸张、学生服等);为了防止乞讨者串区,“丐头”还专门划分了乞讨路线和乞讨区域。

  在乞讨组织内部,还有一条“不把内部的事告诉外人”的纪律,这些“戒律”相当严格,比如绝对不准在自己所住的地方行乞,坚决不准和非行乞人员过多说话等。

  在天津市区里出没着很多独自行乞的少年,事实上,他们都是有“组织”的、是受人操控的。他们每天行乞所得,都将如数被“丐头”掠走。

  据知情人透露,被“丐头”控制的乞讨少年均是花重金“租”来的,并且看人出价。第一年出来行乞的少年一般没什么“经验”,对于这样的孩子,“丐头”一般付给其家长每年5000元的“租金”。第二年乞讨少年有了乞讨“经验”后,“丐头”付给其家长的租金就会上调,每人每年的“租金”在8000元以上。拿到钱后,家长们就将子女一年的“使用权”转交给“丐头”。从此,家长把孩子交给“丐头”,对其“工作”不得加以干涉。

  暗访小组算了一笔账:一个小孩每天收入在50元至100元之间,节假日有时一天可以挣到300多元。一个小孩一天就按讨70元算,除去刮风下雨、逢年过节,一年也能讨2万多元,除去给孩子家里的8000元,“丐头”从每个孩子身上至少能挣1万元钱。通常,一个“丐头”至少手下带有四五个少年乞丐,一年少说也能挣个六七万元。